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127、第 一百二十七章

高玉珩在殿上坐了一会儿, 便从龙椅上下来巡视。他第一个就走到封恒的座位旁边。

除了封恒复试成绩第一等位置尤为靠前外,另有,便是他的气定神闲在这些人中极度显眼。

这回的题目内容是“强国改革之道。”

他出这个题目, 不是真的想要在殿试中问强国改革之策——这批学子如今还能经过历练,能说些什么来?

对他而言,从臣子手中拿回大权才是要事, 高玉珩只不过是想用最快捷的法子,确保新科进士不会被别人拉拢了去。

如今的朝上臣子多是先帝时留下来的老人, 资历深, 官阶高,高玉珩使唤不动, 有时候甚至还被气得不轻。他实在没办法才会在殿试题目上动脑筋。

可惜这世上聪明人不少, 殿里这批贡士却一大半算不得聪明。

从发卷子到现在,好些学子不是不是额上冒汗脸色发白, 就是挠头挠脑神色犹豫,明显在想着怎么落笔才能两不得罪。

更有甚者,他走下来时,还有一个过于紧张,毛笔不小心掉在地上, 在掉针可闻的殿内,几乎第一时间就吸引了礼部官员的目光, 高玉珩听着他压制的懊恼声,面色不变,心里皱了皱眉。他寄望甚深的第一批恩科进士, 要是一遇事就这样,可真让他失望。

就是如此,他才会第一个就走到封恒身边。

他在封恒旁边看了一会儿,殿试题目是他昨日傍晚才定下来的,不存在太傅为弟子放水的可能。既然如此,封恒如今所写的,就是他平时自个思考过这个问题。

殿试只能用在正楷书写,考卷上字体疏朗雅致,高玉珩几乎是一目十行看了下去。

文章头一句便写着“太/祖有曰,天下之大,商贾之士皆人民也。”

高玉珩摸了摸下巴,作为高家子孙,他怎么不知道自家老祖宗还说过这句话。不过封恒这句话应当真有出处,否则他不敢写在纸上,高玉珩便继续看下去。

封恒给自己的言论找了一个支撑点之后,便又开始阐述改革的因由,与题目遥相呼应。

“……欲要强国,必先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皆闻世无农不稳,无商不活。两者之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古之治天下,轻商重农,乃因兵患水旱之灾,能耕者少,而商不盛产,且富厚太过,为人所妒……而今天下法治甚全,年登岁稔,百姓无饥荒之忧,却有民财不丰之苦,吾以为,为察民苦,当重修典法,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

高玉珩一眼便看到了封恒接下来写的八个字,南货北运,北货南销?

这是想要效仿汉武时期的均输之法?

高玉珩倒没想过封恒会从这个角度出发,不过见他落笔神速,列在草稿草稿上的思路十分清晰,看来对这个法子也是胸有成竹。

他自小博览群书,自然知道均输法的精髓就是由衙门统一管制本地商品的产销,这个主意的好处便在于能够极好得协调供需关系,但也需要衙门足够清廉,才够真正惠民。

他又看了几眼封恒的文章,这一回一低头便见着封恒抬头看着他。

皇上的存在感这么强,封恒怎么可能没察觉出来,他在他身边站了大半个时辰,封恒想要落笔身上都带着一股压力。

高玉珩摸了摸鼻子,也觉得自己只守着封恒一人不厚道,便笑了一笑,转头走开了。

殿试是能够提前交卷的,可这一回没有人先行离开,几乎都是挨到礼部官员叫收卷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殿内。

考完之后,没有上一回复试之后的热闹,许多人走出皇宫时面上都是恍恍惚惚的。

宋二郎和李玉隐也是如此。

坐上马车之后,宋二郎便缓缓呼出一口气,突然道:“我刚才看到我旁边那个姓宁的,看到题目之后脸都发青了。”

宋氏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家族,这道题目,对宋二郎来说没什么压力,可对那些世家子弟就不然了。

因着冯氏的事情,宋二郎对宁氏这个姓氏极为敏感,刚才排队进殿时,听到他对人介绍姓宁,他心里就多注意了几分。此时见着敌人考得不好,他当然幸灾乐祸。

不过一整个马车里,就宋二郎心思放松,他说完之后见无人回应,就道:“你们两个肯定考得不差吧,我看皇上在你们身边站了好一会儿。”

李玉隐坦率道:“皇上在我身边时,我几乎都不知道自己写了些什么。”

这个题目本来就难写,他刚有一些思路,皇上便走过来了。自从知道皇上就是在街上遇见的友人之后,李玉隐就有几分复杂心情,这一回他的贡士排名那么前,他心里也隐隐有所猜想,应该是皇上帮的忙。

他摇了摇头,这两年自己的运气已是峰回运转,以他先前的设想,自己要坐在殿试上起码还得个十年的时间,现在的进度已经算得上是突飞猛进。最终能走到哪一步,还是要在文章上见真章。

虽然有些不甘,李玉隐还是做好了落榜的准备,之后便转头问封恒:“我看你一直没有停下来,你写的是什么?”

封恒对着车厢里的两人难免有些心虚。

其实他昨夜心里便隐隐有些感觉,宋师竹一反常态,一直抓着他聊改革,肯定是有些缘故的。直到看到题目时,他才确定下来。

他今日这场殿试思绪一直不断翻腾,最后只能承认自己真是走了大运了。

他叹了一声,他这辈子的运气,恐怕全都用在娶妻之上。

尤其是昨夜妻子杂七杂八说了许多话,也是给了他不少启发,写策论本来就需要有相当的见识和眼界,有些事情即使先前没有想过,封恒还是能第一时间便察觉到那样做的好处,虽然弊处也有,但只要思虑得当,障碍也是能够一个个搬走的。

封恒把他写的文章大致描述了一遍,李玉隐听完后有些奇怪,封恒平日的文章偏于激进,隐隐有针砭时事的苗头在,他还以为这一回封恒也会抓住几个敏感问题深入探讨。没想到他却谈起民生改革。

“你怎么想起写这个?”宋二郎直接就问出来了。家里无人经商,在这上面宋二郎就有些薄弱,他觉得封恒也应是如此。

一个人的文风思想与经历相关,他昨日下午还和封恒讨论过策问,当时封恒也十分正常,怎么一夜起来之后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都是娘子给我的启发。”封恒倒也没有隐瞒。他今日所写,许多都是脱胎于宋师竹在商道上的构想,他再加以润色。

宋二郎嘀咕道:“怎么先前不知道堂妹还有这种才能?”想到这里,宋二郎确实是挺嫉妒封恒的。

许多官家夫人出嫁多年,在政事上也未尝有这种见识。堂妹平时不显,没想到居然有这种眼界。

想到堂妹的出身经历,宋二郎也只能把这归功于天赋。

李玉隐倒是不奇怪,他想起从前,心情复杂道:“表妹以前到李家做客时,就十分喜欢看书,经常跟我借一些野史杂文。”

喜欢看书的人,眼界便不会差,能想出这样的主意并不奇怪。

殿试考一日,封恒黎明前便出门了,宋师竹却一直有些心不在焉。

她在吃早膳的时候突然一个激灵想起来了,难怪她总觉得她昨夜说的那些历史上隐隐有出处,她想了好久,终于想到大宋朝那场著名的王氏改革。

那场变法的结果可是十分惨淡啊,到了后期官府看到好处,抢占其中利润,还有强征商品之事发生,几乎激起民变。

一整日的,宋师竹都有些坐不住,直到迎回了考完回来的三人,她立刻就把目光看向第二个进门的封恒。

宋二郎见她这样,又想起封恒刚才说的话,忍不住打趣道:“就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竹妹妹也不用这么热情?”

宋师竹才按耐下心情,问道:“你们考得如何了?”

“这个问题不好,考完便了却一桩心事,再去想岂不是让自己揪心吗。”宋二郎继续道。

宋师竹终于忍不住瞪了他一眼,只觉得堂兄太烦人了。

见她如此,宋二郎便笑起来了,他每回见到宋师竹就忍不住想逗弄一下,尤其是今日考完试高兴,更是耐不住了。

李玉隐看着这对堂兄妹之间的打闹,只言简意赅地把刚才在马车上的话重复了一遍,轮到封恒,他看着妻子笑道:“等我们把答案默出来,你就知道了。”

宋师竹立刻就让小厮进来帮忙铺开笔墨纸砚,行动之迅速,宋二郎又忍不住嘴贱道:“看来堂妹是真的很关心我们。”

宋师竹不理他,直接就搬了把椅子过来,坐在封恒书案旁边等着。

备考小组在前院复习了这么久,书房里样样都是齐全的。封恒也没有拖延,直接就默出了整篇文章。

见封恒还真是如她想的,直接写南货北运,北货南销,宋师竹心里便咯噔了一下,觉得自己是不是拉了他的后腿。

妻子呼吸急促起来,封恒还是能够发现的,他心里虽然有些不解,还是平心静气继续书写,接下来这一部分,他能完整把数据写出来,全都是托赖宋师竹昨夜把自己的理家账册给他看了。

宋师竹每到一地便有记载物价的习惯。从丰华县到琼州府,再到京城,三地物价她全都详实记录在册上。封恒昨夜翻过之后便记在心里,今日就用上了。

想要朝廷重视商道,肯定要让人看出这里头的利益,封恒在文章里面也列出许多物价比较。

“京米八百文,京锦三两银,而至北地,翻倍不止矣,至关外,富民愿以五马换锦,一羊换米。”

一匹马在京城最少也要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一只羊也要八两银子,从这些数字中,货物在南北流通中身价辈涨的过程清晰可见。

封恒默写的时候及其专心,就连宋师竹蔫了下来也没有发现。

接下来,他把商道改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内贩运贸易,另一部分是对外贸易。

宋师竹出的主意虽然新奇,却有许多弊端。比如百姓挣钱后,只要官府不改变征税方式,百姓负担便会一直加重。羊毛出在羊身上,想让便民惠民之法,不沦为扰民害民之举,其实还得回到原来的问题,就是吏治。

这一点封恒也提了几句,李先生到后期一直着重培养他的就是实践能力,封恒这方面的积累并不算少。

再者,对外贸易比如边境交易,封恒觉得朝廷确实有必要插一脚,比如粮食马匹等战略资源,便不能随意放任民间交换。

这一部分,便是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朝廷原先便有边境互市,可涉及到税收问题谈不拢,二十几年前便已经关上了。这一回封恒重提,还用算学的法子,为各项商品价格计算出一个可行的税率。

总体而言,他觉得自己这一篇文章写得还算不错,就是不知道宋师竹为什么一惊一乍的。

他写完之后,李玉隐和宋二郎也接连停笔,三人传阅完一下自己的文章,宋二郎的策论写的是民利工程建设,宋文朔先前在衡州府任职时负责的就是这一块的,宋二郎也算是近水楼台,李玉隐的写得中规中矩,虽无错处,却也算不得出彩。

宋师竹看完这篇文章后,才呼出一口气,她还真怕自己害得封恒考砸了,幸好封恒没有完全照搬,懂得去粗取精。

这三篇策论当夜在宋文朔面前过了一遍,第二日封恒便带到李家请李先生点评。

李先生看完其他两人的之后,便指着封恒的那篇道:“观点倒是不错。你平日一直便有些激进,老夫还真怕你一时收不住。”

其实重商之策其实算不得耳目一新,李望宗这些年看过不少文章,其中也有不少商贾家的读书子弟提及这个观点,可封恒整篇文章的重点不是鼓励商贾经商,而是由衙门牵头管制,说得都是朝廷之法,这便与他人区分开了。

李望宗摸了摸胡子,心里其实十分高兴。自来殿试文章,考较的就是学子的综合学习能力,封恒这篇文章里极有概括分析,也有实际数据,更涉及到算学之法,文章挑的角度俩不得罪,就算李先生自己写这个题目,笔下出来的文章也不可能更好了。

有其师,便有徒。

高玉珩看完阅卷官送来的前十名考卷后,也是这般觉得的。

御书房里点着几个大蜡烛,里外站着的太监全都屏息净气,生怕扰了皇上的思路。

高玉珩已经把御案上十份考卷都看完了,在这其中只找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心里不是不遗憾。为着如此,他还特地让人把李玉隐的卷子也翻出来,可惜文章如何,一目了然。

他摇了摇头,只觉得十分可惜。他原本还想谱一出君臣相交微时的佳话,这一回看来只能成就师兄弟相辅相成的传说了。

作者有话要说:  “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朱元璋说的。

“欲要强国,必先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张居正说的。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也是张居正说的。

————————————

最近卡文卡得很艰难,我把后面剧情捋顺之后,一定会肥更几章把字数赶上来的。

继续抽红包,上章的待会发。

————————————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路人er 97瓶;猫咪 10瓶;特巴悌诶、lulu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推荐阅读:
武映三千道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超级系统绝世武魂无限恐怖天才小毒妃庆余年危险关系宿主
相关推荐:
在年代文中养大佬[七零]男配逆袭手册[快穿]佛系反骨(快穿)娇软美人[重生]窈窕珍馐修真界最后一条龙我一直都爱你长子嫡孙(科举)佛系重生[综]恋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