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174、忙碌的朝廷(下)

新任礼部尚书章纶的心情不比年富轻松:因为汪太后和重臣商量,要启动一系列国家级文化工程,首要的就是《永乐大典》的重录工作,准备抄录三十部,分藏于南北两京有关部门以及各省;其次,要启动古典典籍的编录工程,从上古先秦到元朝,所有的诗文词曲,按朝代分类编修,在此基础上,将各省所采及官藏诸书,汇编一起,按经史子集分类编纂一部丛书,总而言之,是要囊括既往,以启来者。

这些规模庞大的书籍,都要抄录多部。

群臣都呆了,现在本来就忙,可以预计几年内朝廷都会很忙。两朝实录都要抓紧点,重录一部《永乐大典》都有点压担子的嫌疑,那么,重录这么多部、还要编撰这么一大批书籍,大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这得多兴师动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汪太后怎么一下子好大喜功起来?

汪舜华提出这个要求,显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现实的考量,一是抢救经典,二是收拢人心。

——在网上混了这么多年,汪舜华自然知道,《永乐大典》在近代遭遇兵燹,百不存一,成为永远的遗憾;如今上天给了自己这个机会,就一定要抓住。

更重要的,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甚至很多本身得到利益的也很不满意——触动灵魂和触动利益向来是最难的,因此从现在到将来的几十年,朝野的骂声是绝不会少的。

汪舜华有心理准备,但不能让他们一直骂下去,否则自己成了祸国殃民的妖孽,改革的合法性合理性必然要受到质疑。

文人不能得罪,但不能不得罪的时候,就必须有补救的办法。

得给他们找点事做,否则他们就要给你找事情做了。

这种人,别指望高官厚禄能收买,当然也不可能给,一是不能用,二是影响不好,都跑到反对派阵营等着招安去了;更不可能全部发配充军。现在不讲什么言论自由,但是读书人是特权阶层,皇帝的名声还要靠他们,别把人得罪太狠。

那怎么办?

编书!

可是不能让这些人去编史书。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汪舜华明白这个道理,明朝人民也同样清楚,否则也就不会有“春秋曲笔”的说法,万一这些人编书的时候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给了工钱还要挨骂,实在让人不爽。

那怎么办?

抄书!

照着古籍抄,我就不信你能抄出什么花样!

重臣们也回过神来,觉得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让这些人忙起来,自然也就没时间大放厥词了;何况易代修史、盛世修书,不用想这些都是皇皇巨著,一旦真的完成,那绝对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连强烈反对的于谦也点头:“要是真的能修成,那该有多好!”

只是大家觉得三十部有点多。

没事,反正又不是要求马上就修,也不是说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就要完工。汪太后修不完,以后皇帝亲政了接着修,嗣君接着修,五十年不行一百年,一百年不行两百年,修完为止。

这下大家真没话说了。

年底前,汪太后考虑到大家都很辛苦,特意赠送了两个大礼包。

一是发放年终奖——以前是没有的。

此前汪舜华让内阁和户部研究。

于谦等人觉得没有必要,毕竟朝廷已经赏赐过了。

不过汪舜华摆手:“一码是一码,今年户部有钱,朝臣很辛苦,宗室受到了惊吓,要奖励、要安抚。”

年富还有点蒙圈。他刚到任没多久,前任死在任上,两个助手也是一个去世,一个外调,连个交接的人都找不到,好在两个助手马昂、薛远都在北京,薛远一直待在户部,熟悉情况,在领导同事还没到岗的时候自己独立支撑,否则才让人抓狂。

不过薛远过惯了苦日子,还有点初贫乍富的慌乱,担心明年的财政收入会不会也一样的好——尤其今年光是查盐查茶就查出了将近一千万两,以后肯定没有这一笔了。

年富受到了他的感染,也不知道汪太后的性格,但是国库向来紧张,他是知道的,很不敢大手大脚,于是心疼的说:“要不就发半个月吧?”

汪舜华问了国库现在的储备,知道破天荒居然有近六百多万的现银,放心了:“那就发三个月吧。”

主要是宗室和勋贵都是惊弓之鸟,把人家吓唬得那么惨,适当安抚一下还是必要的;此外朝臣中表现特别卓异的加倍,这主要是针对各部门负责人,还有北直隶土地清理和涉及削藩、查盐、查茶的各级衙门官员。

这实在是个大手笔,大家都很高兴——真好,看来跟着太后干没有错!

汪舜华看着下面难以压抑的兴奋和感激的情绪,弯了弯嘴角,果然,那句话没有错——跟着你,有肉吃。

事情就定下来了。

建极通宝在今年七月正式开炉铸造,这点赏赐,自然能满足需要。汪舜华不厚道的想着重臣们拎着沉甸甸的铜钱下班的样子。

二是推恩。今年人员调整力度很大。按照规定,官员任满三年,才能给家属申请待遇。也就是说,七品满三年,可以申请孺人,三品任满三年,可以申请淑人。

不过考虑到今年大家很辛苦,汪舜华下令就按照官员现在的品级给散官和诰命,自然还要推恩祖父母、父母;当然已经有的就算了,原配死了,只能报一个继室,多的没有,低的就往上升,没有的就给。

这实在是一件大喜事,大家都喜形于色:光宗耀祖、荣妻荫子啊!

因此,大家连加班都不觉得累了,毕竟劳有所得,不是吗?

此外,今年参加办差的太学生,不管你是在衙门抄奏疏还是到地方削藩或者拉线,只要考核合格,都给你算工龄——官方的话叫做“实历”。

这下太学生们也高兴起来——当年太祖要求他们要在各衙门实习历事,“实历”至少要做满一年。考核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可以委以重任,补授实缺;中等可以随材任用,下等要回校重学。

但这个“实历”,不是那么好攒。要在指定的部门干活、要负责具体实务,要工作满一年——因为每次驳查黄册差不多三个月,不能计算“实历”,加上工作艰苦,因此太学生往往逃避。

如今规定,只要使朝廷受差派满三个月,就计算“实历”。其中考核上等的,可以按照1.5倍计算时间。

大家摩拳擦掌——明年就要全面清量土地了,或许可以出去试试?

丘浚提出一个建议:建立财政预决算制度。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不能总是寅吃卯粮。

后代普遍认为,古代没有财政预算,直到宣统二年从西方国家学来的。事实上,中国是有预算制度的,只是不够精细。

丘浚认为:“理财为天下之要,关乎国之贫富,民之体戚,兵之强弱,世之治乱。”建议以当年实际收入为依据,考虑各种拟行的事项用费、预备费、现有钱谷和该运未运到者,进行各项开支的估算,时间定在每年冬月,主要是考虑农时。

这是很好的建议,汪舜华准了,同时加了一条,就是做来年预算的时候,同时对当年进行财政决算,作为官吏考核的重要依据。

按照这项要求,各部门在每年底向户部提出来年财政开支计划,然后由太后会同内阁商定。

还是丘浚,奏请推动财政公开化、透明化,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公私财务分开,主要是将财政收入分为以待军国之用的外府收入和令供皇室支用的内府收入,限制皇室支出。

这个没问题,内帑每年有100万两收入。一般情况下皇家用度不用从户部走银子,当然特别重要的除外,比如皇帝大婚、亲王就国、公主出阁,都是国家大典,此外已经册封后妃的工资也应该户部承担;但是没有还没有册封的皇子皇女就要动用内帑,此外宫女太监也要皇室负责。

吵完这个,双方都大大的松了口气。

二是征收耗羡银。

此前在顺天府的土地清理中发现一个问题。朝廷改革税赋征收方式,只以金银铜和五谷布帛作为征收对象,农民还好,一般上缴的都是实物;商户一般都上缴银子,毕竟携带方便。但是这些一般都是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会有一定的折耗。因此地方征银的时候,会多征收一部分火耗。但这部分加征的火耗大于实际火耗,因此商户往往不愿意使用银子上缴,或者勾结官员少报火耗。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对于户部来说,最实在的粮除了粮食,就是银子,毕竟黄金太少,铜不值钱,眼看大笔银子散落民间,户部很着急,刚查完盐回京的丘浚听说这事,也觉得不是办法。

经过调研,丘浚发现,地方官在征收银子时,征收的火耗,每两达一钱,甚至二三钱;偏僻的州县赋税少,火耗甚至达到四五钱,而且这些官员很刁钻,不许百姓用其他的东西交税,理由是你的粮食品质太差,朝廷不要;或者大斗进、小斗出,逼着农民交银子。

此前重臣们到各府县去坐镇,都发现了这个问题。章纶就提出:“要规范银两的征收。建议上缴国库的税银银锭、碎银皆可,缴交碎银者的火耗之损由官方统筹公币埋单,无需百姓加缴碎银来弥补。”

但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收上来的银子品质无法保证,容易滋生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

章纶进一步提出让官员对火耗之损进行三员督查,即碎银重铸银锭必须三名以上官员全程督查,并署名担责;同时,要求火耗之损据实上报,如实登记上报碎银重铸银锭的确切时间、地点、人员、数额变化等,不得虚报瞒报,有违者,轻则处以虚报数额的五至十倍罚款,重则丢掉乌纱甚至革职查办。

当时朝廷的事情实在太多,根本没有精力顾及这些,于是只能丢开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推荐阅读:
危险关系绝世武魂天才小毒妃武映三千道逆天邪神无限恐怖宿主遮天超级系统庆余年
相关推荐:
饲养邪神的调查员理想国度东北虎啸火热的年代法兰西不缺皇帝旧日剑主大唐键侠恐怖堡的女儿你的帝国蓝星殖民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