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220、绯闻(下)(附小剧场9)

汪舜华淡淡的看着跪在珠帘外的文士吴开先。

吴开先耷拉着脑袋,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吴开先就是锦衣卫查出来的作者。案子不难查,循着读者找书铺,而后顺藤摸瓜,连着刻书的、写书的和幕后的金主一股脑儿揪出来。

当然,影射时事的书不少,但汪舜华不打算全抓起来,否则真闹得满城风雨,就不可收拾了。

既然《白华传》最有名,那就拿他开刀,杀鸡儆猴。

吴开先是大明无数不得志的文人一员,自负才学,然而年过三十,却依然没有功名傍身;于是受盐商的雇佣,写了这么本书。

主谋有罪,当然不能只有这么个罪名;能干出这种事的人,朝廷要找罪名也不难;只是吴开先成了烫手的山芋。

如今人赃并获,于谦低着头不说话,襄王奏道:“此辈诋毁太后清誉,玷污朝廷圣明,着实该杀。”

吴开先磕头求饶,汪舜华道:“人言可畏,杀了他容易,只怕我倒真的成杀人灭口了。”

她看着这些人:“写小说养家糊口,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你寒窗苦读数十年,即便不能说胸藏锦绣,也应该有些才学见识;却没想到只能写出这等下三滥的文字,难怪这么些年踟蹰科场,一无所得。就这点格局,这点气度,看不到百姓生计,看不到民族危亡,看不到朝堂庙算,以为国家大计不过是一对狗男女拍脑袋的决策。如果天下的事真的这么简单,那这世界就安静了。——你这种人,上不能匡主,下不能益民,杀了你,也不过脏了我的手。既然你还认得几个字,还能写几个字,我就教你故事该怎么写。”

她吩咐刘金:“让他去六科,给他吃喝。不用做别的,就把每天批阅的朱批连同奏疏抄录一遍,抄完了,再休息。”

吴开先慌忙磕头,叩谢太后不杀之恩;刘金称是,冷笑道:“跟我来吧。”

没几天,朝臣都知道,吴开先连续抄了三天,昼夜不休,体力不支,倒在桌案上。

但很快有人来捏他的鼻子,醒过来还得继续干活,当然吃喝还是给了。兵科给事中徐廷章带着笑意:“赶紧吃吧。这都四天了,一天的文可都还没抄完。”

什么东西哽在喉咙上了。吴开先看着堆满桌的奏疏,赶紧求饶:“学生知错了,不该受人蛊惑,编排太后。”

但是没有人听他求饶。

礼科给事中王豫吩咐他:“接着抄,抄完为止,这是太后的诏令,谁敢违抗?”

吴开先无可奈何,放下碗,接着抄。

好不容易抄完了,还没容得下歇口气,工科给事中黄晖又抱来一摞:“这是第二天的,一共220封,好好抄吧。”

吴开先几乎带着哭腔:“我整整抄了五天,才抄完一天的奏疏;难道每天都有这么多吗?”

黄晖笑道:“这哪里算多?如今土地清理都差不多了,都是些日常的事,前些年尤其是建极三年的奏疏那才叫多。那时候,几乎每天都是400多封。”

吴开先开始求饶:“学生哪有这个力气,每天能抄这么多文书?”

徐廷章笑道:“有什么不能的?这些可都是太后亲自批阅的。朝廷谁不知道,所有的奏疏都是太后御笔批红,从没有假手别人。”

吴开先真的傻了。

户科给事中童轩笑道:“不过是让你抄写文书,太后每天还要侍奉太后、照看圣上、召见臣工呢。”

吴开先不敢说话了。

大家笑笑,各自散了——汪太后每天批的奏疏,少说二百封,奏疏带批示怎么说也得五百字吧,每天抄十万字?弄死他也做不出来!

吴开先竖起耳朵,这才知道,汪太后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收拾人了——当然收拾的不全是他这样的人。

事实上,早在建极改元,汪舜华要求严守各项纪律,其中就有一项是严肃文风。

明朝的官样文章其实是很有特色的。太祖太宗的圣旨以大白话闻名,但后代帝王接受了严格的宫廷教育,自然圣旨也就四平八稳起来;上行下效,文风渐渐华而不实。

面对每天堆积如山的奏疏,汪舜华没有逃避,也没有待毙,而是强调文风要实,别学茹太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但是大家都懂,文风转变没那么快。

很快汪舜华就抓到几个反面典型,其中有几个言官,觉得太后要堵塞言论了,洋洋洒洒万言,从道路以目一直写到王振乱国景帝尚贤,意思只有一个:您要是不让我们说话,就要国将不国了!

汪舜华看了奏疏,想了想,没有扔到一边,也没有学太祖打板子,而是把这几个人叫进来,说:“你们的字写的不好,我眼睛不好,看不清楚。罚抄三遍,以儆效尤。”

转头吩咐左右:“抄写完了,再给他们吃喝。”

用毛笔抄写万言书三遍,这可真不是个轻松的活计。

果然,言官们老实了——抄书没啥要紧,关键说你字写得难看,对文人来说,还不如打屁股。

小样,还治不了你们了。

汪舜华拿起双瓣合尖竹管笔,蘸着用朱砂调成的红墨水继续写字,心里叹了口气,好在有硬笔,这些年来干活才不至于太吃力;但是什么时候才有蓄水钢笔或者签字笔啊,这样写几个字蘸一下真的很累!

吴开先接着干活去了,只是这样实在吃不消。结果第二天又昏了过去,这回整整睡了一天——没人给他泼水啥的,就是把他抬到一边去,又饥又渴,实在熬不住,还得醒过来。

但这样也不是办法。吴开先上书请罪,果然三天后汪舜华在文华殿召见了他。

看到宗室阁臣都在里头议事,吴开先定了定神,把心一横,跪下便哭,磕头流血,自陈“臣少不更事,利令智昏,犯下这等罪行,着实该死,恳求太后宽宥”云云。

果然,这种为了几两银子便敢撰文诽谤太后重臣的书生,不仅脑子不清楚,骨头也没几两重,不用“三木之下”,便能“何求不得”。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不把你变成笑话,我就成了笑话。

汪舜华看了他一眼:“这才几天,便知错了?”

吴开先磕头:“学生犯下如此弥天重罪,实乃名教第一罪人,敢不知罪。学生本是山野书生,身未到过大都,目未接见名士,见闻浅陋,胸襟狭窄,只有一点功名之心。偏踟蹰科场多年,竟不见用;又兼家境贫寒,从前倒有几十亩薄田可以养家,后来佃户们都去种植官田,官府也严格收税。因此心怀怨恨,被一干奸商蒙蔽,受他们驱使,诋诬太后,专以捏造妄幻、惑人观听为事,全不知食本朝之粟,履本朝之土,食德服畴,反而无所顾忌,相视如仇敌。”

“太后如天之仁,赦免建文旧臣,优礼隐帝子嗣,绍封功臣子孙,废殉葬、除贱籍、清田税,真乃圣德巍巍,福泽天下,浑乎天理之公,无一毫人欲之私。”

不错,求生欲很强。

吴开先接着哭诉:“况且太后日理万机,能烛照心肝,洞悉民隐,弥天重犯当此盛会,怎敢隐忍回曲,而不直供其所以然。”

汪舜华静静地看着他把自己骂的狗血淋头,心里有点好笑,不知道当年面对雍正,曾静是否也这样剖白心迹?

等他哭完了,群臣都不做声。

汪舜华道:“你这厮在六科不过十日,便能悟出这许多道理,看来也不是完全冥顽不灵,不可救药之徒。以前写这种东西,一来是无知者无畏,以为皇帝都是拿金扁担挑水,国家大事都是儿戏;二来是心术不正,只有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国家社稷、也没有天下万民。看在你认罪悔罪的份上,我给你一条出路:去海南种地,好好看看一下大好河山,好好感受一下民生疾苦。”

吴开先大惊,还想哭诉,汪舜华一拍椅子,一挥手,只得磕头。

吴开先走了,在众人的嘲笑声中,留下满地的骂名,不带走一片云彩。

汪舜华则看着群臣:“吴开先这等鼠辈,为了二百两银子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犯下这等重罪,不仅自己前途尽毁,还要牵连家人。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世上最神圣永恒的,除了天上的星空,还有心中的道德。就算有人要买你的灵魂,最起码也要找一个出得起价的人!”

下面擦着汗。

就在朝野上下议论太后绯闻的时候,另外一条消息彻底让文人士大夫的耳朵炸裂了——太后要给一个女人授官,不是女官,而是真正的朝廷命官!

好吧,不是一般衙门,而是科学院的研究员,但那也是吃皇粮的!

在农耕文明时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无非是耕作和纺织,另外加上火炮;发明的主体不是满腹经纶的士大夫,而是一线工人。这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启示,也是明朝的经历。

这些年来,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因此科学馆的授官很多是普通的工匠、兵士甚至大字不识的农民。

这些无一例外遭到文官集团乃至所有朝臣的一直反对,但汪舜华亲自观看发明后,仍然坚持了想法,并让翰林院为发明者立传。

如今,又产生了一位让朝臣捶胸顿足的文盲发明家,一个叫李阿婆的太仓妇女,快六十了,家境贫寒,丈夫早亡,为了养活几个孩子,在官办的纺织厂做工。

因为官府的推广,棉纺成为明朝最重要的纺织方式。棉纺有轧花、纺纱、织布三个主要过程。纺和织大体是利用了麻纺和丝织的技术成果,轧花就是除去棉子,是棉纺织独有的。

在黄道婆以前,松江都是用手剥棉子,费时费力。黄道婆做出了搅车用两人各摇一轴,另一人喂棉,效率很低,但比以前提高了几倍。

李阿婆没有读书的经历,但她自幼纺织,尤其进入纺织厂后,厂里鼓励研发,甚至专门设置了基金,她也很用心。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她在今年初成功制成了轧车,用三脚架,高3尺,有径3寸和1石寸滚轴一对,水平装置;大轴木制,用手摇,外旋;小轴铁制,用脚踏转,内旋。利用两轴摩擦力、转速和旋向不同,将棉与子分开,子落于内,棉出于外。这种轧车,一个人坐着操作,每天可以轧百十斤。

主管大为诧异,鼓励她进一步改良,甚至一人可当四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前些时候,主管抱着试试的想法把这件事报了上去,汪舜华大为惊诧,招她们进宫展示,和平常用的搅车一比,效率提高了将近三倍,大喜过望,当即下旨在所有官办的棉纺厂推广。

如今李阿婆也受到了重赏,不仅赏了三十两银子,不过这是她在工作时发明的,专利权属于工厂,但有厂里的发明奖励,并不算亏。

李阿婆伏地拜谢,没想到更大的意外是授正六品的研究员,她惊诧不已,赶紧说:“当不得当不得,老身不识字,做不得官;再说,从古到今,哪有女人做官的道理?”

汪舜华拉着她的手:“你虽不识字,却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贡献,有什么当不得的?——这官不是让你到衙门坐堂,而是继续研究。而且有了这个官位,以后你再想要银子搞研发,也就容易多了。”

她发出感叹:“我没有见到过黄道婆,但是能见到你,不遗憾了。”

李阿婆这才叩谢。

只是这真的让官员们很难受——寒窗十年,居然和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妇人同朝为官!

这个时候就管不了什么绯闻了,这可是石破天惊的大事,突破了男女大防的大事。

无数人争先恐后的上书,甚至到左顺门外痛哭,汪舜华置若罔闻:“我以干成之事评定干事之人。不管他什么出身、什么资历,只要做出了贡献,就要赏。今后你们如果有了重要的发明,我也会这样坚定的支持你!”

她的语气很是坚定:“如今国势衰微,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国家强盛、有利于促进百姓富足,不管什么难事,我都要做;不管什么人,我都要用。这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她是女人又如何,并不妨碍生产效率提升,带动百姓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库收入。现在正值用人之际,我凭什么把占国家人口一半的女人拒之门外?你若真有本事,怎么不把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做全了,免得你娘你老婆你女儿操劳?——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过分了吧?”

小剧场:

(一)

隐帝(八卦):听说你老婆给你送了顶绿帽子?

景帝(怒气):放屁!都是假的!他们栽赃的!我媳妇不是那样的人!于谦不是那样的人!

隐帝:(ˉ▽ ̄~)切~~——老祖宗,大新闻!祁钰被戴绿帽子啦!

仁宗:不许胡说!消息确实吗?

隐帝(得意):刚才出去,听新鬼们说的,现在传的沸沸扬扬;还有民谣呢。

太宗:他媳妇出墙,你高兴什么劲?

隐帝:我就是想说,汪氏她不是好人!

太宗:她再坏,你也是个混球!

太祖:汪氏真的勾结于谦败坏朝纲啦?祁钰!

景帝:祖宗,这都是市井流言,不足为信!

隐帝:无风不起浪,你就是不愿意承认!

太祖:家门不幸!

太宗(怼宣宗):都是你惹出的事,玩什么蛐蛐,后宫那么多女人,就生出俩儿子,一个混账,一个短命!

宣宗:╮(╯▽╰)╭所以都是我的错?

(二)

景帝:证实了,太爷爷,上回的都是假的!那都是个无耻文人受盐商的指使编造的!

隐帝:(ˉ▽ ̄~)切~~这话你也信,还不是被汪氏逼着承认的?

景帝:你怎么可以凭空污人清白?

隐帝:什么清白?你信吗?——你自己都不信,也好来骗祖宗。

宣宗:这时候还有脸说这事?还嫌不够丢人?

景帝:(?^?)

太宗:不许欺负我曾孙子。你儿子全军覆没不丢人,率敌叩关不丢人,就这么个流言,倒丢人了?你就这点眼皮子?

景帝:曾爷爷o(╥﹏╥)o

太宗:行了,要怪就怪王振,如果不是见济死得早,也没这么多破事。等汪氏和于谦来,我再收拾他们!

景帝:o(╥﹏╥)o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推荐阅读:
危险关系绝世武魂天才小毒妃武映三千道逆天邪神无限恐怖宿主遮天超级系统庆余年
相关推荐:
饲养邪神的调查员理想国度东北虎啸火热的年代法兰西不缺皇帝旧日剑主大唐键侠恐怖堡的女儿你的帝国蓝星殖民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