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380章:后记之自贡前世今生

“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想吃嘎...”

儿时的我,拉着外婆的手,走在釜溪河上的新桥时,便总会念叨这首歌谣。

对那时的我而言,趴在桥边,垂眸看着脚下的潺潺釜溪河,却遥望着成都的锦江,想象着有一天,我能去往天府之都——成都生活。

可现下,我在成都生活了十多年,却又魂牵梦绕着自贡的前世今生,寻找着她曾经的动人故事。

自贡“因盐设市”,“自、贡”两个字便是由“自流井”和“贡井”两个盐井的名字合称而来。

她被称为“千年盐都”与“恐龙之乡”,同时,又享有“南国灯城”的美誉,不过,在完成这本书之前,我对她的了解,仅仅只是一个不太发达的三线城市。

自贡建市很晚,也就八十年的历史,但自贡的文化,要从东汉时期讲起,而从那时生活下来的人们,便是自贡的原住民。

我算不上原住民,因为,父亲那里是湖广填四川时才过来的,母亲那里是从重庆过来的,直到外公带着全家在自贡安家后,我们才在自贡扎根。

从我这辈开始,才算是真正的自贡人。

我的家在自流井光大街,被誉为“川省精华之地”,也是一个与盐韵密不可分之所。

据载,“自流井”这名儿最初本是一口古盐井的名字,因“井水自然流出,非人力錾凿所成”而得名,即自喷卤水。

其起源各说不一,认为始于晋、唐、宋,或始于明的皆有,但只有明代嘉靖年间(约1522—1566年之间),礼部郎中熊过在《答李令论税粮释盐策册籍事中》一文中有较为清楚的记述:“富义,邓关井,久在坍塌。其新开自流等井,课程自可兑补原额。无井灶丁,自可经免虚赔。”

即在当时,因富顺、邓关一带的盐井坍塌废弃,自流井周围便由湖广、陕西举家入川而来的商绅大举开淘旧井,钻凿新井,铺笕理灶,从而开掘了“自流井”盐井群,而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中心也开始从富顺、邓关一带向该地区转移。

到明末清初,该地盐业发展迅速,至清代咸同年间(1851—1875),便进入鼎盛时期,盐井达900余眼,且气卤兼优,而“富庶甲于蜀中”,成为“川省精华之地”。

抗战期间,日本侵占了我国沿海一带,并断绝了海盐的内运,使得自贡井盐成为湖南等内陆省区的主要供应,即盐业史上的第二次“川盐济楚”。

为顺应军用民需,以及盐场人士之吁请,四川省政府于1939年9月l日,批准设立自贡市,取“自流井”和“贡井”两盐井合并之名,自流井也随之改称自井镇,后来又划为自贡市的一个区,并且是自贡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如今,自流井已成为自贡的老城区,虽然发展缓慢,但依旧保留着许多盐韵文化遗址,诸如老街与小桥井等,成为了老自贡的代表地区。

坐落于自流井的光大街原名叫复兴街,是当年自贡市区通往荣县、威远、乐山方向的要道。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复兴街周围井灶密布,有盐井、气井上千口,沿街道的右面(今海潮寺一侧),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但是,在1939年10月到1941年8月期间,遭受日本侵略者7次狂轰烂炸,被投下炸弹1079枚、燃烧弹465枚后,复兴街惨遭毁灭,一片狼藉。

“被小日本儿炸光了,所以叫光大街。”这是我外婆的原话。

正因我生在光大街,从小就被我外婆梳光光头,一定要将头发扎得老高老高,将额头全部露出来,不留一丝刘海与碎发,才会作罢。

“光大街的人当然要梳光光头。”这也是我外婆的原话。

我出生那天,恰逢自贡的洪涝季,釜溪河浊浪滔天,泛滥成灾,将新桥淹没,阻断了桥两头的正常通行,由此,我外婆被堵在了桥这边,而我母亲则在桥那边的妇产医院待产。

眼看着我母亲临盆在即,而新桥却被洪水阻断,我外婆可谓心急如焚。

“哇...”

“呼啦...”

不过,神奇的是,随着我出生的那一刻,洪水突然退去,外婆才得以赶来医院看望初临人间的我。

在我四岁那年,就跟随父母,搬来光大街与外婆同住,而家旁边的那条釜溪河也伴随着我的成长,刻在了我的生命里。

“为什么釜溪河里没有鱼,只有垃圾?”

看着浑浊的河面,儿时的我,甚为不解。

“曾经,咱们的釜溪河里不仅有鱼,两旁河岸还有沙滩,一到夏天,便会有许多人下河游泳,你妈妈和舅舅也在这条河里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外婆回忆道。

“那为什么现在这么脏?”我急忙追问。

“因为..因为...”

外婆望着远方,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我们叫盐都,可自流井盐厂的叔叔嬢嬢们却下岗了呢?”

在我小学那会儿,迎来了盐厂下岗潮,而当初那些日升月恒的盐厂,也一个个倒闭关门,转做其他。

“因为经济萧条啊!加之,咱们自贡的盐业也遇到了瓶颈,面临转型。所谓几起几落,这便是人生啊!”

我父亲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份报纸,一边看新闻,一边与我唠嗑。

“几起几落?咱们的盐业也兴旺过吗?”我有些质疑。

因为,自我记事起,便只知道自贡以“恐龙灯会”和恐龙博物馆而闻名川内,每到过年时,就会有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游人前来自贡,观赏这一年一度的灯会盛世,可对于“千年盐都”这个称号,我却不敢苟同。

“川盐济楚晓得吗?”

我父亲放下手中的报纸,抬眸看向我。

“不晓得。”我摇了摇头。

“虽然,现在咱们的盐业是有些发展滞后,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自贡便因盐而富甲一方,并提供给周边各省,让那时缺盐的百姓得以有盐吃。《盐价说》有曰:仰给于蜀,蜀微,则黔不知味矣。说的就是素不产盐的贵州,全靠蜀盐供给。”

随后,父亲便给我讲述了自贡盐业的发展史,以及自贡的前世今生,也让我对“千年盐都”有了第一次详尽的认识。

原来,咱们自贡不只有灯会,还有盐韵文化。

提起灯会,又不得不提到东汉时期,似乎,自贡的一切渊源,皆来源于那时。

据史料记载,灯节在西汉时便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每年正月上辛夜,皆会在甘泉宫举办祭祀“太一”的活动,因此,便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到了东汉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灯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永平年间(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与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的燃灯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以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传扬开来。

自中唐以后,灯会便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自贡灯会最早形成于唐宋年间,明清时定型,主要形式有每年正月初六到十五的天灯会、五皇灯会、盂兰节的漂河灯、清明前放孔明灯,以及特殊庆典的瞒天过海、提灯会等。而在这几种形式中,目前存有实证的仅有五皇灯会。

“五皇灯会”石碑现存于自贡彩灯博物馆内,原立五皇庙左侧,碑高2.2米,宽1.1米,正面上端刻有“五皇灯会”四字,背面刻有“天灯碑”三字。遗憾的是因年代久远,碑文已模糊不清。

五皇庙在今贡井区艾叶镇竹林村一组旭水河边,还存有一殿,里面住着当地村民。

传说,“五皇”系玉皇大帝的五位儿子,故称“五皇”,偷下凡间为盗,专门劫富济贫,乃义盗也。穷人喜之敬之,富人畏之惧之。

五皇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地址在旭水河五皇洞堰闸边五皇洞山上,处于贡井大盐场最繁荣的老街、河街末端,又是在盐运黄金河道旭水河边,地理位置极佳。

这一带盐商多、盐工多、农民多,富人希望袪灾免劫,穷人则希望济贫致富,传说五皇最能保贫民六畜兴旺,因此,信徒特别多,香火特别旺。

史料载,每逢新春佳节,五皇庙内张灯结彩,庙前树灯杆,高八九丈,点灯三十六盏,通宵亮着。点灯所需之菜油,均为善男信女所捐,视捐油之多寡定燃灯时间之长短,一般为一月左右。

元宵节,灯会进入高潮期,入夜时,鞭炮、烟火燃放不停,灯下狮灯、龙灯翻滚,花灯表演通宵达旦,观众数以万计。

灯会期间,有卖火鞭子的、卖提篼牛肉的、卖牛栏湾五香豆腐干的、卖冷吃兔的、卖烧腊掌盘的,卖担担面、抄手、凉粉、锅盔的,卖花生、胡豆、豌豆、瓜子、麻糖的;还有玩杂耍的、看西洋镜的、压“人人宝”的混杂其间,热闹非凡。

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自贡的灯会从汉朝延续至今,其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在延续传统灯会的前提下,创造出了诸如第15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上的瓷器灯组“九龙鼎”与药瓶灯组“九凤瓶”,这两组作品既是自贡灯会的独创,也是我儿时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将原本废弃的药瓶堆砌成“九凤瓶”,伴着五彩华灯,蓝色的瓶身莹莹闪亮,似夜空中的夜明珠,而上面的彩色凤凰亦是栩栩如生,于夜空下展翅翱翔。

自贡灯会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以及将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之物,黏上各种类型的彩灯后,化作一座座瑰丽的大型灯饰,并在华彩闪耀中,向游人诉说着自贡的古往今来。

在2000年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自贡盐业复又发展,而那条曾经污染严重的釜溪河也得到了整治,同时,在政府的加持之下,自贡的“灯城”之名已然不再是一年一度的灯会,而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自贡的街道上便会出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盛景。

彩灯迷人眼,走在夜晚的自贡街道上,会让你分辨不清,此乃星河,还是人间。

沿着被彩灯照耀的釜溪河,朝自流井老街缓缓行去,再踏上青石板路,便会穿越至古韵盐道之上,走向梅珍与刘衍初遇的河边......

【作者题外话】:兔叽叽有话说:盐韵情正式完结,感谢大家的支持?(′???`)比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推荐阅读:
天才小毒妃庆余年逆天邪神危险关系宿主武炼巅峰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武映三千道无限恐怖遮天
相关推荐:
火影之第二人格发现老攻有三重人格大魏春云间有座城重生之巧夺天工诸天之我真不是正经少侠三国之神将降临穿越成为小婆婆穿越后变成了农家老太太穿成种田文的极品恶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