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三十八章 第二十七个任务完

自然不会想着当什么改革的急先锋。

士族高高在上,已经是好多朝代的惯例。

大乾朝已经立国快百年,也是延续前朝的制度,现在是无法根除。

想要变革,也要看看情况怎么样。

在大环境没有觉醒之前,海澜他可不愿意当什么改革者。

所谓的改革先锋,下场往往是死。

而且死的很惨烈。

就算是有皇帝支持也是一样。

娘曾经讲过一位锐意改革的范文正。

在改革时,就曾经遭到整个官僚体系的人反对。

纵然有着良好的品质,和比较好的改革制度,最后依旧是失败。

很大一方面就是因为他的改革,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认同,群众基础薄弱。

这还是对官员最好的朝代,没有抄家灭族这个说法,就算是他的对手不满意,也就是贬黜京城而已。

当然最后改革还是不了了之,其本人也算是郁郁而终,但还是保全了一家老小。

遇到记仇的皇帝,那会遭遇更加倒霉的事情。

皇帝或者主君会直接就找个机会报复。

比如说那个改革秦国律法的商鞅。

在秦国强大起来之后,就遭到灭顶之灾。

之所以被杀,很大的原因就是国君想要除掉他。

此外,海澜还听说了一个例子,曾经有位臣子看到土地税大量流失。

就改革求新,实施了《一条鞭法》,将税款大量找回,也算是对朝廷很有功劳。

可是他的行为,触怒了皇帝,因为皇帝感觉皇权被夺,在臣子活着的时候没有办法。

但臣子死后,皇帝就发作起来,命人抄了臣子的家,其长子不得不自杀以证清白,就是这样,皇帝依旧是没有放过。

先是把臣子的溢号给废了,又派人把臣子的府邸给封住,让臣子的子孙后代不少活活饿死。

就是没有死的人,也是被流放,说起来那个臣子的改革,还给皇朝续命不短的时间。

当海澜听过整个过程后,冷汗都出来,他娘说:皇帝就是这样的居多。

所谓的明君,真的没有几个,知人善任的更少。

当年的太宗皇帝算是明君,与魏征以史为鉴。

看上去君臣相得,甚为和睦。

但魏征死后,其子和公主的婚约解除,墓碑被砸。

即使后来墓碑再一次修复起来,但所谓的君臣相得,已经破灭。

海澜记得娘给他说:你要记住,君就是君,一定要保有足够的距离。

也不要傻乎乎别人一表扬,就忘记自己的身份,你的身后有着自己的家人。

娘说:她倒是不希望儿子一定要飞黄腾达,只要好好活着就好。

千万不要随意卷入什么改革的潮流。

一旦改革失败,搞什么清算,改革先锋就是来祭旗的。

其中关于土地税的问题,余颖还特意提醒了她们兄妹两人。

除非是在皇朝的一开始,就强令废除所谓的官员不纳税这一条的规定。

不然想要在大家都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免税时,说以后统统不免税,下场只能是一个,成为公敌。

就算是皇帝想要保住那个臣子也做不到,说不定还会成为背锅的,成为人人喊打的佞臣。

成为佞臣后,一个不好就会祸及家族上下,包括妻族。

对此臣子还不能怨恨皇帝。

因为他要忠君。

余颖可不能让这个便宜儿子热血上头。

一心只想着忠君报国。

然后被全部士族被视为敌人。

想要清除眼中钉,那些人可是绝对不会手软的。

余颖很明白异类的下场,必然是被其他人群起而攻之。

她从一开始就想着,怎么让原主的孩子活下去。

至于其他人想要做什么,余颖并不能管。

为了完成任务,她让他们兄妹两个人好好读读史。

绝不能把孩子救出来,他自己就一头扎进改革的大坑里。

在很多改革中,不是施政方针不好,而是总有歪嘴的和尚念坏了经。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更多的人支持改革,说什么都是白搭。

想要改革成功,就要让整个社会有更多的人清醒过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改革的方向。

那么,这种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那是大势所趋的成果。

可现在的情况,并不是改革的良机。

没有那个氛围。

不单单余颖是这样认为。

就是皇帝本人也是这样认为。

他感叹了一番,放海澜回家去。

他心里是有点遗憾的。

海澜太过稳,一点也没有什么热血。

根本就没有问一下是不是要改革一番?

也许是看出来其中的风险。

可惜啊!

他明白,海澜不会成为他手里的一把刀。

因为他的母亲不会愿意的。

那个女人活得太过明白,绝对不会让儿子冒风险。

她在海边,在军中都算是颇有些名气。

说起来,海氏的功劳真的不少。

所要的赏赐也是另有作用。

并没有留给她的孩子。

皇帝转念一想,有些明白她的想法。

海澜作为官员,尽心尽力做事自然会晋升。

如果他本身就不怎么适合当官,还是在比较位置低的地方,比较安全。

至于女儿要嫁进皇家,根本就不用担心地位问题。

还不如用皇家的赏赐,给予更需要的人。

也算是替海家积福,提升一下名声。

海家的名声现在真的很好。

这一点皇帝是承认的。

皇帝不好动海澜。

好在是海家人少,皇帝不会害怕。

海家还一直缴纳全部土地税款,怎么看也是大大的良民。

皇帝觉得总有一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和海家一样交税。

因为他可是打听过了,在百味书院里,就曾经提到国税款问题。

也许会有一天,百姓们也会和海家一样的想法,依法纳税,这需要教育。

这些年来,唐王的庄子里也开始缴纳税金,他们早就经过了洗礼,怎么挣钱。

他们也发现,虽然国人都喜欢当地主,但不得不承认土地的出息并不高,最大的败笔就是比较靠天吃饭。

一旦天不下雨,必然是旱得不行,那么田里的庄稼是绝收。

雨下多了也不成,那是涝了,也是绝产。

要是没有科学种田,产量什么上不去。

可以说种田不会发大财。

认认真真种田,也能走上小康就算是不错。

跟着余颖种田的其他人,之所以能挣到比较多的钱。

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种的不是粮食,而是良种。

良种的收购价要和粮食比,高上不少。

这些年县城附近的百姓们,算是种田人最幸福的生活。

但这种情况是不能复制的。

毕竟大多数人种的是粮食,而不是良种。

此刻,余颖编纂的农书也已经到了出书时候。

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白话文。

也就是采用的是最直白的语言

余颖写的农书采用白话文。

在别人看来,并没有什么文采。

但在余颖看来,有文采的文笔并不适合于农书。

农书使用人多是普通农民,怎么看得懂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合适。

农书定稿后,余颖命人专门印好,放在县城里的书店里买,这是试水。

想不到的是,那些县城的人不少都是买了好几本农书,书店里直接卖光那些书。

他们一个个之所以会去买,很大方面是因为感谢慧郡主的大恩大德,才让他们躲过了那一劫。

买了这个是代表着捧场,也有人是专门替别人买的,因为别的地方也有人想要看看农书。

为此有人就说:“为什么感谢她?就是因为她让县城变得繁华,才会引来强盗。”

听了这位的话后,不少人表情是有些古怪的。

都看向了他,这是什么说法?

“呵!我这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不着调的说法。”

“要是依着你的想法,你不应该留在这里,而是该去别的地方谋生。”

“你这人是怎么一回事?我不就是提提意见吗?干嘛阴阳怪气的?”那人道。

“你这是提意见?明明是在扣帽子,说什么郡主帮着发财致富,才让县城遭到了海盗的暗算吗?”

“难道我们大家不应该发财致富?就应该是过什么苦哈哈的日子才好?”

“难道有钱就应该被人抢?还没有听说这种说法,明明是海盗无耻。”

说到后来,其他人看那人的目光里带着几分怀疑。

这个家伙不会是别国的奸?

就算不是别国的间谍,也不是什么好人。

这种看不得别人过得好的人,真的是很讨厌。

在众多目光注视下,那人打算偃旗息鼓,就说道:“算了,不和你们说。”

说完他就推开众人,有些匆匆忙忙得走开。

在他的身后,有好几个呸了一声。

他感觉很生气,却知道众怒难犯,打算潜伏一段时间再说。

在心里嘀嘀咕咕一番后,他在外面溜达了不少时间,全然没有发现还有人跟着。

那人的出现,余颖并不怎么在意。

在哪个地方,都会有那种喜欢为了杠而进行抬杠的。

这种人,往往是在鸡蛋里也能挑骨头,为了显示自己很厉害。

而那人没有想到的是,等回去住宿时,房主却说:“我不喜欢一个诋毁郡主的人住在自己的房子里。”

“宁可房子放在那里吃灰,也不会要你再住下去,你还是赶紧搬家为上,这是你多交的押金。”

“为什么你能这样做?”他说。

“我现在只有一个念头,想揍你,赶紧走。”

说完房主挥舞了一下拳头,接着赶人。

他气哼哼地带着行李走人。

却很悲催地发现一件事,他成了人人反感的人。

没有人愿意收留他,最终他灰溜溜地上了车子走掉。

而被余颖救回来的女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身体变好。

她们中愿意嫁人的,也都纷纷出嫁。

而不愿意出嫁的,也可以。

她们被组织起来挣钱,将来养老是需要花钱的。

在余颖的帮助下,大部分女子都过上了比较平静的生活。

此外余颖的造船行为,最终被传到皇帝那里。

他没有想到这位郡主打算出洋。

而这时候的海宁,已经出嫁。

她和兄长在知道母亲的主意后,在接到通知后,在离京城最近的码头上相见。

余颖并没有打算马上进行远洋航行,她先打算去日出国溜达一圈。

而皇帝一看,直接就派了水师相随。

水师听说后,不得不带着人跟随。

只是他们从原本的不情愿。

后来就变得很积极。

那里有不少银子。

余颖到了日出国。

并没有上来就是打打杀杀的。

而是派人帮扶一帮,打压一帮。

让原本就是有些战乱的地方,更加是乱点。

至于那些水师,不在余颖的调度之下,他们怎么做是他们的事情。

她派人救走,那些被强掳到了日出国的大乾朝女子。

逼迫那些购买大乾朝人的日出国人,拿出了所有的积蓄,作为对被强掳而来的女子赔偿。

她对着那些用女人皮肉发财致富的人说:以后再有人敢购买大乾朝的女子,就让他倾家荡产。

没有的卖家,自然是不怎么愿意再来抢掠女子。

当然还是有人会去当海盗。

因为女人不能再买卖。

就会大肆杀人。

那个结果,更是作孽。

怎么办?

总不能按下葫芦,起了瓢。

想了一下后,余颖干脆是把日出国造船的工匠全部弄走。

他们一个个不是想要当海盗吗?

看没有可以下海的船,让他们怎么去当海盗?

要是有真本事,就自己下海游着去当海盗。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余颖也算是佩服那些当海盗的。

当皇帝知道余颖的操作后,有些爆笑,但也是灵机一动。

他已经接到水师传来的消息,那个岛国地方虽然不大,但有不少出产,尤其是出产银子。

他就找人商量一下,该怎么对付那里的人?

余颖并不在意皇帝的举动。

因为大乾朝的路,只能是他们自己走,而她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

这些年来,看上去余颖并没有做什么,但更多的东西被传进皇帝的耳朵里。

连大臣们也会很有体会。

南方已经开始出现纺织工业化,变革在一点点进行中。

余颖也知道,在这些变革的过程中,会有不少人跟不上潮流而被抛弃。

但她知道,这种情况虽然有些惨,但怎么也好过整个民族被人欺压的很多年。

阵痛,是每一次变革必然的经历。

在此期间,大乾朝水师也发现了新的大陆。

他们遭遇了更多的事情,和别的国家有了更多的交往。

余颖松了一口气。

这个时代的人,还处在新旧交替的阶段。

希望这个文明延续下去。

变得更加兼容并收,学习别人的长处。

只有永远不落后,国家强大,才会有国民的幸福生活。

海氏,后来史书上记载这位女强人,在她生活到了七十岁去世。

在她去世后,她的尸骨火化后埋在县城附近的一座靠着大海的山上。

她遗言上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未知,千万不要停留,一直往前。

这句话激励很多人,他们想要揭开更多的谜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推荐阅读:
武炼巅峰庆余年武映三千道天才小毒妃斗罗大陆4终极斗罗无限恐怖宿主遮天危险关系
相关推荐:
快穿之女配要翻天重生星际之凤九娘神武战皇黑暗狂袭丧尸末日玩游戏风高武灵神域虫虫来了我为女神送快递携带吃鸡系统闯无限